孤独症简介

许多家庭和老师都提出了关于教育孤独症儿童的基本问题。在这一页,有一些相关的信息。

首先,我们都要记住,好像不太关注外界,喜欢自己玩,自言自语都是很多孤独症孩子共同的特点。我们可以教他们,帮助他们在这些方面有提高,但是不能要求他们达到像别人(没有孤独症的人)一模一样地沟通。他们有特殊沟通方式,我们也要支持他们发展他们自己的能力。

关于 “自言自语”, 有时候这被看作是个好的特征,因为这证明孩子至少具有说话的能力。我们可以试试打断他的自言自语,转移话题,问他一些问题,并鼓励他使用语言与我们进行交流。我们要记住, 我们的语言就是一个示范作用,所以要用适合孩子语言水平的语言。说话要简单,清楚,这样示范给他们听他们可以用的语言。示范很重要。 而且,由于我们知道孩子会说话 (因为他自言自语或者唱歌),我们可以对他们进行一些系统的语言指导,比如指认和表达物体的名字,或者回答简单的问题。最重要的是,一定要对使用适当的语言进行强化。 如果孩子回答了我们的问题,或者模仿我们要他模仿的语言, 可以给他一个他很想要的东西作为奖励, 也可以给予大量的口头赞扬。(请记住,强化物或者奖励必须是孩子很喜欢的东西,不一定是吃的,每个孩子喜欢的东西也不一样!)

还有如果孩子自言自语的时间很短,而且不影响他接受外部刺激,那么,允许他这么做应该问题不大。当然,如果孩子自言自语的时间较长,并影响到日常生活,那就要立即给予干预。自言自语的问题在于,这一行为表明孩子的注意力可能只在自己身上,他并没有关注到外界的人,事件或刺激。总而言之,关键是要与孩子多接触,尽量找事情给他做,别让他闲下来,要让他多参与外部世界的活动。另外我们要用我们的语言作为示范作用,经常利用比较具体(不要抽象)的语言示范给他听。

至于不理解语言,一定要从最基本的语言开始。比如,让我们的孩子/学生指认物品,指认图片(比如,桌子上放一个苹果,一本书,问:指给我看,哪个是书?或者让他“把书给 我”)。这种“辨别”能力是语言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。 除了教他们认识/辨别物品以外,也可以教他听从简单的一步指令。比如“站起来”,“开灯”,“拍手”,“坐下”从最简单的(坐下,站起来)到难一点的(去开门)都可以教。通过这个方法慢慢教他理解语言的意思。我们也不要忘记提供强化/强化物的重要性。说对了, 做对了,就要给予强化,以便让孩子更愿意,更有可能下次同样正确回答/反应。

这里还要提醒大家,上面说的辨别/认识物品,还有听指令,这都是语言的练习。 就是,很多家长最关心孩子的语言能力,他们很希望老师花所有的时间“教语言”。 我们要记住,听指令,模仿动作,辨别物品和图片,等等,全部都是“教语言”。 光仿说单音或者单词远远不够,因为那个只是发声音,不是沟通,不是有效的语言。如果一个孩子口语没有出来或者特别有限,我们也鼓励家长和老师用图片帮助孩子沟通 。

至于主动语言,我们一定要多创造交流机会: 不要去预料孩子的每个需要。尽量让他通过沟通,说话,或者发一些合适的声音来得到他想要的东西, 这是鼓励主动语言的很有效的方法-- 他必须说话才能得到那个东西。(当然如果一个孩子一点语言都没有, 我们不能“强迫“他说话,但是我们可以教他其他主动沟通方法,比如图片沟通)。 比如:把孩子/学生很喜欢的玩具,书,食品,等等放在一个比较高的书架上–他看得见但是够不着。 再比如(年龄小一点的孩子)把一个他很喜欢的东西放在一个透明塑料盒里 (很难打开) 给他。 因为他想要那个东西, 所以他更愿意说话或者更愿意主动用图片表达想要的东西。我们示范说:“我要” 或者 “打开”, 或者东西的名字; 我们也可以示范用图片表达这些词(我们自己指图片)。 另外,对那些具有语言能力但不会使用主动语言的孩子,要教他们如何主动要求一个物品。比如,在吃东西时,为了让他说 “还要” 或者“想要”,我们可以先只给他一点点他喜欢吃的那样东西,把剩下的放在离他较远的地方(他可以看见)。当他伸手去拿的时候,不要让他拿到,也不要说话,但要期待地看着他。如果他哭了并仍然试图去够到那食物,我们要一手拿起那食物,用另一只手指着它,然后说出孩子的名字以便引起他的注意。 稍等片刻。如果他仍不说话,(记住,这是有语言,只是不太用的孩子)我们就将食物移近他,(但仍在我们的手里)再次指着食物,用口型提示 “还--要--” 但不要说出来。 等一等,看一看,如果他还是不说,我们仍要像刚才那样做,但这此可以说出 “还”这个词。如果他需要的话,我们要逐渐加强提示的程度,一直到我们完整地示范出我们要他说的那个词。他说出那个词后,我们要把食物给他,并表扬他。然后,再做一遍。记住,我们这里从最低程度的辅助开始 (只是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他)。

关于如何提高事情复述的能力 (重新讲述刚刚发生的事情),重要的是要从让孩子回忆刚刚发生的事情开始。例如,妈妈刚一离开房间,爸爸就问,“谁刚刚走出房间?” 或者,孩子刚一放下书,老师就问,“你把书放在哪里了?” 再比如,我们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,每讲完一页,我们就问他刚才那一页上讲了些什么,不要等到最后讲完再问。问题的关键在于,对一个孤独症的孩子来说,让他回答 “今天你在学校做了什么?”这样的问题 或是让他听完一个故事并从头到尾地复述一遍,对他来说是很困难的。所以,要一步一步慢慢来 – 先让他复述不起眼的小事或故事中的小片段;然后,让他逐渐增加细节,或是逐渐延长从事件结束到我们询问他的时间间隔。比如说,我们和孩子玩了一个游戏。刚开始时, 一做完游戏我们马上就问他刚才在干什么;逐渐地,我们要延长从游戏结束到向他提问的时间间隔,并且可以问他一些具体的问题。如果是讲故事,我们先问在故事中的某一小段里具体都发生了什么事情;然后逐渐扩大问题所涵盖的内容,比如,读完3页或4页内容再问他刚才故事里都讲了些什么(复述所发生的事件)。并且逐渐增加我们想让他复述的故事长度。这些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塑造法 – 逐渐增加任务难度。当然,在使用这些方法时,一定不要忘了在他完成每一步骤时都要提供合适的强化。

孤独症孩子, 语言比较差的智障孩子可以使用图片来沟通,也可以用图片时间表来了解他们的世界,活动,以及生活。其实,这些工具的重要对象就是语言比较差的人,包括孤独症,智障,等等。 通过研究,专家发现了孤独症,智障人(包括成人,包括孩子)都可以学会用图片作简单交流。任何一个人,如果没有办法用语言交流,会觉得很有挫折感。如果我们能够提供一种交流的方法(比如,简单的图片,沟通板),一定会让他们的行为有很大的改善。最基本的就是用一个图片要求一个东西(比如,“饼干”的图片给老师,老师把饼干给学生),用图片交换。沟通板也可以,这样可以把十几张图片放在一张纸上,给孩子很多沟通内容和支持。 图片时间表也可以用。图片时间表是一种视觉方面的提示,帮助有障碍的人理解每天的安排。

找到强化物/有强化作用的事情我们必须很有创造力地想办法找。我们一定要记住,强化物不一定是吃的,“玩的” 等等。反而,强化是一个提高学生下次继续做同一个反应的可能性的东西。 (因为孩子很喜欢这个结果, 如果他做出某一个反应/行为之后给他这个结果, 那么下次他更有可能继续配合/继续做这个行为)。 就是,对孩子来说,“好玩的东西”可能跟一般的孩子的玩具不一样。他可能喜欢撕纸,喜欢蹦跳,喜欢玩沙子,等等。所以一定要先观察我们的孩子平时喜欢什么,因为很可能是我们没想到的东西。我们要观察,并进行一个“偏好评估“,就是系统发现孩子到底喜欢什么, 然后从这些东西开始,用这些东西作为强化物。 有的孩子,我们要经常换强化物,的确是一个挑战,但是如果经常观察他们,了解他们到底喜欢做什么,应该能找到。

泛化是教育训练孤独症儿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。泛化的意思是指我们要教孩子能够与不同的人,或 使用不同的物品,或在不同情况下,展示某一个技能。比如,一个老师/家长在教孩子一项新技能时,可以先在卧室里教,然后移到厨房去和他复习这项技能;再到外面走廊里去复习一下。这个过程对实施泛化也是很重要的。为了要教孩子通过使用不同物品达到泛化,我们比如说要先用一个大的红色的球教孩子指认“球” ,然后我们也要教他认识小的蓝色的球,大的白色的球,等等。我们在外面的时候,可以带他去公园实施泛化,给他指在家里时教过他的一些事物(像“球” 或“树”) ,告诉他在公园里这些仍是球和树。另外,我们要有几个老师或者家长教同一个技能。 让更多的人接触、教育我们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泛化的部分。

孤独症孩子有独特的学习方式。如果孩子在上课时坐不住或到处乱跑,我们先要问一问,他上的是 什么课?集体课还是一对一的个训?其实, 孤独症孩子在集体课中听老师讲课时有困难,所以为这样的孩子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很重要,比如视觉提示(像贴在课桌上的日程表),能够提醒他该做什么。 同时,给他安排老师容易靠近帮助他的位子(像前排的位子)。我们必须记住,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要帮助孤独症孩子来适应教室环境,同时也要做一些小小的教室和环境的改变以适应他们!

如果我们发现学生不想进教室,进了教室也不肯坐下,只是哭, 一离开教室他就没事了, 那他的行为好像在试图避免呆在教室里,避免学习, 也可能是不愿意离开教室外的环境或者某一个活动或者人。要处理这个问题,首先我们要观察教室里发生了什么,他到底在回避什么?他不喜欢什么?例如,他是不是被要求坐很长时间?老师的要求是不是太高太难了?老师是不是冲他叫嚷了?也要观察外面, 他是不是在外面玩得很开心, 不愿意停?

解决任何问题行为的放法要考虑那个行为的功能– 孩子想得到什么, 或者逃避什么? 如果是逃避教室, 那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呆在教室里? 这里有几条具体的办法。第一,要保证使用足够的强化,比如表扬、休息或其他对表现好的有效奖励。事实上,第一个奖励应该是奖励他进来并坐下。他一坐下就奖励他(告诉他“坐得真好!”,然后给他一点他喜欢的东西)。 当他安静的时候也要表扬和奖励他。另外,要考虑课堂上讲的是什么内容, 什么样的教室,以及教室里还有多少学生等情况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考虑所教内容是否适合孩子。如果太难,他就会想要逃离挫折感。试试降低要求,确保他能成功。等他成功之后再逐步提高要求,增加难度。

对很多孤独症孩子来说让他安安静静坐在那儿是很困难的 (坐着不动)。孩子有可能对上课所讲内容不感兴趣,或是他们不明白课上所发生的事情。 无论是以哪一种形式上课,我们要问一下,看一下孩子是否听懂了。如果上课内容对他们没什么意义,他们就有可能会通过其他途径寻找刺激,比如像这样搞小动作。首先要确保我们的训练/教育内容适合他们。还有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环境。孩子附近的桌上或墙上是不是有很多东西?尽量使学习区域干净整洁没有干扰注意力的事物。这样,他就不会试图去抓东西或动来动去的。最后, 很重要的是, 如果这些小动作不影响他自己, 也不影响周围的人, 可能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自我调节的过程, 如果他们还是在学习, 收到教学的信息, 就不用干预这样的行为。